即将上市:投资策略:上市后增速较高的次新股有何特点?

核心思想

新股股票的表现受风险偏好影响较大。 每年2月至4月“春躁”发生时,由于次级IPO股票流通市值较小,加之转股预期,股价表现相对强劲。

新股上市后,公司业绩改善或恶化的公司比例大致相同,但公司平均业绩水平在上市后第三年有所改善。 具体来说,公司上市后第一、二财年,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均出现下滑。 然而,上市第三年,各项指标均出现反弹。

Sub-IPO公司对于并购和再融资的需求仍然很高。 具体来说,上市后三年内,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意愿逐渐增强。 上市后三年内定向增发比例分别为3.6%、5.8%和8.4%,定向增发平均规模约为8亿元。 上市后第一年并购意愿最强,上市当年及其后三年并购比例分别为15.7%、32.9%、26.9%、27.7%。

次级IPO股票资本储备较高,分红意愿较强,尤其是在上市当年。 具体来看,上市当年支付股息的公司比例高达91.5%,随后三年分别下降至69.3%、57.3%和47.1%,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上市当年转让股份的公司比例占47%,随后三年分别下降至25.8%、20.0%和18.3%。 平均转让比例约为每10股7股。

减持特点:上市后3年内,随着限售股份的解除,重要股东减持的公司比例基本保持在50%左右。

股价特征:次新股开盘后股价下跌概率较高,且开盘前涨停板天数越长,开盘后股价下跌概率越大。 但股票上市一年后的两年内,以及股票上市两年后的一年和两年内,股票上涨的概率比较高,平均正收益也比较高。 从月度表现来看,次级IPO个股相对于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有明显的2月份效应,次级IPO个股2月份涨幅比例较高。

上市后涨幅较高的次新股有何特点?

首先,股东动机明显。 成长性较高的次级IPO股票对应的公司在上市当年或上市后一两年内进行股权激励和并购的比例高于次级IPO股票整体。

其次,从业绩来看,短期涨幅较高的新股与业绩关系相对较小; 中期涨幅较高的次新股往往表现较好,这意味着次新股上市后一到两年市场也会出现下滑。 开始更加关注次新股的成长能力。

我们从基本面量化数据和符合监管要求的转让潜力两个维度进行量化筛选,供投资者参考。

风险提示:科创板扩容超预期; 市场风险偏好整体下降。

前言

次新股股票十大特征及投资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及投资建议

次级IPO的十大特点:

1、次级IPO股票的表现取决于风险偏好、新股发行节奏和资本市场政策; 在风险偏好加大阶段,由于次级IPO股票流通市值较小,且有转股预期,股价表现较为强劲。

2、上市后当年业绩增长比例略高于50%; 上市后三年业绩提升比例超过50%; 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性能变化”。

3、由于增发次新股后股价较高、资本储备较高,且上市当年转让意愿较强,47%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当年采用转让,平均传输率为 7.6(满分 10); 上市第三年最高 虽然转发的企业不多,但转发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因此,刚推出的新品和已经发布两年的产品更容易推出高转计划。 从2月份转会计划出台前开始,市场就有预期。 因此,次级IPO股票往往从2月份开始走强。

4、新股上市后三年内,每年约有一半的公司减持。 好的方向是有动力维持减持前的股价; 坏方向是有减持压力。

5、三分之一的公司在IPO一年后发生并购;

6、如果开盘后买入次新股,亏损的概率较高,持有时间越长,跌幅越大。

7、如果你在上市两年后购买一家公司,你盈利的概率就更高; 可能和一年的减持已经结束,你正在准备三年的减持有关系。

8. 次级IPO股票二月份效应显着。 2月份上涨的概率比较高,相对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非常明显。

9、次级IPO个股的短期涨跌与财务数据关系不大。 但如果持有期限较长,超过一年,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较高的公司以及ROE较高的公司将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 。

10、无论短期还是中期,那些增速较高的次新股,股东动机更加明显,并购、股权激励等催化事件占比明显高于无激励的公司。

投资建议:

次级IPO个股的股价具有较为明显的二月效应,在2月至4月年报公告期间很容易获得超额收益。 新股上市后,由于资本公积较高,更愿意在上市当年派发股息并转让; 定向增发和并购需求旺盛,股权激励和并购有利于公司股价上涨; 当前的经济组合是“向下”的“宽松式”,小盘风格可能占主导地位。 次新股中,业绩较好且不存在商誉减值和股权质押问题的股票可作为选股的重要方向; 由于次级IPO个股流动资金较少,投资者可以在1月份关注或提前规划。

基本面和转盘预期是选择新股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们从基本面量化数据和符合监管要求的转让潜力两个维度进行量化筛选,供投资者参考。

01

次新股行情及市场环境

所谓“次新股”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根据Wind的定义,它是指“自首次上市之日起上市不满一年的公司”。 更广泛的次级IPO类别可以扩展到上市不满三年的股票,这正是本文讨论的次级IPO的范围。

如果按照上市时间长短分类次新股,主要包括近端次新股(根据Wind的说法,是指开盘后上市时间不足4个月的股票)、远端次新股(上市超过4个月及1年内1只)、新旧股(上市超过1年及3年以下)。

从近年表现来看,2015年10月至2016年,次级IPO个股相对整体市场走强,尤其是2016年,超额收益明显。 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IPO指数累计上涨115.2%,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20.9%。

次新股市场走势呈现波段特征。 2016年,次新股经历多轮下调后强劲反弹,累计获得高回报。 具体来说,2016年7月21日至2016年8月1日,新股指数下跌12.5%,8月2日至8月31日反弹24.9%; 9月1日至9月26日,新股指下跌12.5%。 8.2%,随后9月27日至11月22日反弹32.9%; 新股指11月23日至1月16日下跌23.6%后,1月17日至3月27日上涨42.1%。

那么,哪些因素推动IPO市场呢?

次新股开板后走势规律_新股开板后继续破新高_新股开板后一路下跌

一是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 我们用“1/PE-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来代表市场的风险溢价。 可以明显看出,风险溢价与新股指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新股指数与市场风险偏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016年3月开始,随着市场止跌反弹,严重压抑的市场情绪逐渐恢复,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次新股也因其高弹性吸引了大量资金,助推次新股上涨。 -首次公开募股的股票。

其次,前期新股审核发行速度放缓甚至暂停,增加了次新股标的的稀缺性。 从2015年7月开始,IPO暂停,一直持续到当年10月。 没有发行新股。 截至 11 月,只有一家公司进行了 IPO。 IPO暂停明显加剧了2016年次新股标的稀缺性和资金集中度。 2016年8月以来,IPO逐渐常态化,新股发行量大幅增加。 受此影响,次新股市场表现自2016年11月达到最高点后,呈现震荡下滑走势。2018年以来,IPO增速明显放缓,新股上市数量和募资规模均有所下降,次新库存的稀缺性再次加大。

三是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新股再融资。 长期以来,A股新股以最高市盈率定价,导致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规模受到限制。 为了满足资本运作,企业上市后仍有一定的再融资需求。 2016年之前的两年,再融资和并购的政策环境总体宽松,有利于上市后二次IPO的扩张。 2016年下半年,并购监管开始收紧,2017年再融资政策开始收紧,限制了次级IPO股票的再融资需求。 受此影响,新股指在2017年3月底创下历史新高后也开始逐步回落。2018年10月以来,并购政策全面放松,再融资政策也部分放松,有利于来再融资扩张次新股。

02

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变化情况

以2006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通过净利润增长率、营收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研究上市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 根据以下统计结果,总体来看,上市后业绩改善和恶化的公司比例大致相同。 具体来看,上市后第一年,营收增速改善的公司比例较高,约为53%,而净利润增速、净资产收益率等改善的公司比例均不足50%; 上市后第二年,2017年营收增速改善的公司比例下降,而净利润增速改善的公司比例上升,改善的公司比例超过52%。 上市后第三年,净利润增速改善的公司比例持续增加。 ,增长至54.9%,营收增速改善的企业比例下降至51.9%。 但净资产收益率改善的公司比例大幅上升。

为了进一步考察次新股整体的业绩变化,并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这里选取2006年至2014年上市的公司,确保公司经历了3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从而得到1277样本以及这些公司上市当年、上市后第一、第二、第三财年三项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 从统计结果看,与上市当年相比,公司上市后一、二财年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净资产收益率均出现下滑,公司业绩整体下滑。 。 不过,上市后第三年,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好转。

03

次级IPO公司的行为特征

一、二次新股发行与并购的特点

上市当年定向增发次级IPO的比例很小。 根据我们对2006年上市以来共计2267家上市公司的统计,上市当年定向增发的比例仅为0.2%。 由于占比极小,私募平均规模不具有参考价值。 上市首年定额发行新股比例为3.6%,平均定额发行规模为8.6亿股; 上市第二年,全年定额发行新股比例为5.8%,平均定额发行规模为7.1亿股; 上市后第三年发行的新股比例为8.4%,平均固定发行规模为7.9亿股。 可以看到,新股上市后三年定向增发比例持续上升,定向增发平均规模普遍在8亿左右。

并购方面,新股上市当年并购占比15.7%,并购规模6亿(全年累计,下同); 上市首年新股并购占比32.9%,平均并购规模5.2亿; 上市第二年新股并购占比26.9%,平均并购规模4.8亿; 上市后第三年新股并购比例为27.7%,平均并购规模为8.9亿。 可以看出,新股上市首年并购意愿较为强烈,超过30%的公司会进行并购。 上市后第二年、第三年的并购比例较第一年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 从全部A股上市公司并购情况来看,2006年至20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平均比例为34.6%,略高于次新股整体水平。股票。

2、次新股分红及过户特征

股息方面,新股上市后当年支付股息的比例极高。 91.5%的上市公司会在上市当年派息,但平均分红率较低,仅为0.9%(派息公司的平均价值,下同)。 上市后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新股分红比例持续下降,分别达到69.3%、57.3%和47.1%,平均分红率在1%左右。

从转让来看,次级IPO股票普遍拥有较高的资本储备,这意味着上市公司高价转让的动力更强。 从统计结果来看,新股上市当年,转让意愿较为强烈。 平均而言,约47%的新股将在上市当年的财年转让。 平均转让比例为每10股7.6股(已转让公司的平均值),上市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转让新股比例持续下降,分别达到25.8%、20.0%和18.3%分别。 平均转让比例约为每10股7股。

但近年来,对高送转让的监管不断加强,对高送转让公司的业绩、相关人员近期减持情况以及未来的减持计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市公司高送转的难度加大。 。

04

次新股减持行为特征

次新股上市当年,重要股东减持比例较小。 上市当年,重要股东减持比例仅占10.9%,平均减持仅47万。 这主要是因为主要股东的股份设有禁售期。 上市后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新股重要股东减持比例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减持比例分别为54.6%、47.6%和48.8%,平均减持比例分别为54.6%、47.6%和48.8%。减持规模分别为1.198亿。 元、10404万元、17692万元。 可以看到,新股上市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重要股东减持比例较高,主要是解禁所致。

05

次新股股价特征

1、新股上市或开市后股价表现

首发上市后,有的公司股票连续几天上涨才开盘涨停,也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上市首日直接开盘,没有涨停。 这里我们分别研究这两类次新股的股价。

对于第一类封闭的上市公司,开盘日记记为T,研究开盘后不同阶段新股的股价表现。 一般来说,新股开盘后股票下跌的概率较高。 具体来看,次新股开盘后普遍下跌,下跌公司比例超过50%。 并且随着成熟期的增加,衰退企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而且,样本公司的平均增长率在研究范围内逐渐下降,甚至由正转负。

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股票连续涨停的影响,这里对开盘后不同收盘日的股票表现进行进一步总结。 根据涨停天数对样本股进行分组,计算出这些样本股在不同阶段的上涨比例。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开盘后哪个区间,随着开盘前涨停板天数的增加,开盘后股价上涨的个股比例显示呈明显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新股开盘前涨停的天数越多,开盘后股价下跌的概率就越大。 无论间隔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120个交易日、1年甚至2年,这种现象都不会发生。 无处不在。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股上市后受到市场的强烈追捧,资金不断流入,导致股价一直处于涨停状态,导致公司股价高位,容易出现高位。开盘后进行级别调整。

此外,对于上市当天推出的新股,上市后股价下跌的公司比例较高。 无论哪个区间(20D、60D、120D、1Y、2Y等),新股上市后,股价上涨的公司比例都不超过36%,而股价下跌的公司占多数不少于65%。 并且从平均涨幅来看,随着区间的扩大,新股平均涨幅下降。

那么,公司上市一段时间后,公司股价后续表现如何? 这里我们以公司上市后半年、一年、两年为起点,进一步研究不同阶段的股价表现。 从统计结果来看,如果以上市后半年为起始日,未来20天、60天、1年、2年,次新股平均实现正收益,但涨幅中位数为为负数,意味着跌幅会更大。 如果以上市后一年为起始日,在接下来的20天、60天、1年、2年里,上市公司股票均取得了正的平均回报,特别是上市一年后的两年,平均涨幅高达43.39%,中位数为5.69%,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涨幅较高,平均涨幅也比较高。 如果以上市后两年为区间起点,则在随后的20天、60天、1年、2年中,上市公司股票平均取得正收益,各区间涨幅中位数为也大于0。意味着上市两年后,该股上涨的概率较高,上市两年后一年和两年分别取得了高达39%和88.8%的平均回报率。 因此,总体来说,股票上市一年后两年内,以及股票上市两年后一年内和两年内,股票上涨的概率比较高,平均正收益也比较高。 也就是说,新股两年内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后两年内,次级IPO个股整体平均涨幅高达88.78%,主要是2006~2007年上市的股票受益于2009年市场反弹,取得了较高的回报; 2011~2012年上市股票受益于15年的牛市,取得了较高的回报,因此整体回报大幅提升。

2、次新股股价月度特征

新股上市之日起三年内,会有三个不同的月份。 分别计算样本公司各月的涨跌比例。 发现次新股“二月效应”明显,二月上涨概率较高; 而1月份下降的概率相对来说9月份会比较大。 具体来说,从下表结果来看,新股上市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1月和9月跌幅均超过60%,说明这两个月新股下跌的概率较高; 而前三年2月份的增幅超过了69%,比例很高,也比较稳定。 2月份效果明显。 相比之下,其他月份并没有出现明显稳定的增长或下降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

为了研究新股的相对表现,这里以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为基准指数,计算新股上市后三年内各月的超额收益。 从三年内不同月份的表现来看,次级IPO个股在2月、3月、5月、8月相对于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获得正超额收益的概率较高,已稳定超过50%三年来,尤其是2月、11月比例最高,超过60%; 而11月份上市2年内实现正超额收益的次新股比例也超过50%,接近55%。 并且从超额收益的平均水平来看,在上述存在月度效应的月份中,次新股相对于基准指数的平均超额收益都较高。 相比之下,次级IPO个股相对创业板指数获得的超额收益比例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比例低于50%。

进一步计算新股指数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显示,4月和10月新股指数跑赢创业板指数的概率较大,分别为75%和66.7%。

综上所述,从相对表现来看,次级IPO个股相对于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有2月、3月、5月和8月效应,尤其是2月效应最为明显,而2月份次新股个股的涨幅比例较高。 与创业板相比,次级IPO个股的月度效应并不明显,但4月和10月IPO指数跑赢创业板指数的概率较高。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上市公司在不同月份不同区间的股价表现,并将其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两组进行统计。 至于未封盘的新股,无论是哪个月份上市的股票,在股价上涨的概率上都不具备优势,也没有明显的月度红利。 对于封闭上市的股票来说,1月份上市的股票,股价全区间上涨的概率都比较大。 具体来看,开盘后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120个交易日,当日、1年、2年上涨的新股占比分别达到73.85%、60.77%、55.38%、51.54分别为 % 和 50%。 不仅比例超过50%,而且绝对水平较高; 与其他月份上市的新股相比,1月份上市的个股在开盘后各区间上涨比例上具有优势。 总之,1月份发行的新股开盘后上涨的概率较大。

06

高成长新股特征分析

1、股东动机与新股价格关系分析

我们对IPO上市后 20D、 60D、 120D、 1Y、 2Y各阶段股价涨幅最高的前100只新股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短期还是中期,对于那些成长性较高的次新股,股东动机更加明显,如T 20D、T 60D、T 120D成长性最高的100只新股所示。 , 1y和 2y,在上市年或上市后一两年内具有股权激励措施和收购的公司的比例明显高于当年列出的所有新股份。

2.分析基本股票的基本面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上市年和所有Sub-IPO股票的一年中,短期增长率高的次级IPO股票的财务指标(例如ROE,净利润增长,收入增长等)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因此,在短期内,增益较高的新股票与高性能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小。

在中期,上市后一两年具有较高增长率的那些新股票的财务指标明显优于亚新股票的整体情况。 例如,列表后一年的相应年份前100个子新股票的平均ROE(在上市后的第二年的全年)为13.6,第二年第二年的前100个子新股票上市(在上市后的第三年的整个年),相应一年的平均ROE为12.5,同一时期所有子IPO股票的ROE分别为8.8和8。 此外,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中期收益较高的亚基股票往往具有显着优势。 这意味着,在列出亚公共股票后约一到两年,市场开始更加关注Sub-IPO股票的增长能力,而高增长的子IPO股票往往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3.分析公司属性,行业属性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此外,从公司属性和行业分销的角度来新股票的清单。 已经发现,就公司属性而言,Sub-Ipos的短期增长率与公司属性无关,但是在中期,尤其是在上市两年后,中国前100名私营公司的比例最高增长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就行业分配而言,无论是在短期还是中期,高增长子IPO股票通常都没有明显的行业分销特征,并且通常与整体行业分布比一致。

07

筛选新股票

标签: / / / / /
上一篇2023-11-26
下一篇 2023-11-26

相关推荐